悦美书屋·少儿图书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4:3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持人芬芬:哪些方面的误区?

林晓旸:比如说,第一个就是认为孩子是不是赶紧认字。我们在做阅读推广的时候,首先是方法论的问题,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首先从方法着手,而不是从选材着手。传统的方法里面,它让孩子阅读的一个最关键的传统的一个方法是赶紧让孩子认字,你认多少字为指标,你怎么样能够解读文本为指标。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坏处,但是比较狭隘。如果说关注这个问题关注的过度会变成很多量化的问题。比如说他到底认多少字,读这本书能不能把这个文本的意思给解读出来。

主持人芬芬:孩子认字多,就等于它的阅读能力强。

林晓旸:根本不是这个概念。我们觉得,孩子喜欢阅读就像一个火苗,你要点这个火苗一样,那么这个火苗有时候会灭,有个风吹草动,很小的火苗就灭掉了,要让这个火苗一直持续不断的点下去,需要大人包括整个社会环境去维护他们。那么这个就是讲到的方法论。通常是这样的,我们在跟家长做建议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个比较新的论调。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办法有两个办法。

主持人芬芬:什么办法?

林晓旸:这个其实是从这本书来的,这叫朗读手册,副标题叫大声为孩子读书。其实这个是美国一位名叫崔利斯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嗓音特别好,偶尔也客串做一下体育比赛的解说。因为他有这种能力,新闻协会就请他到各个学校去给小学生做演讲,告诉小学生到底新闻是怎么回事。那么他做了几十场讲演以后,他发现,在这个讲演下来,在跟小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反差很大。有些阅读很好,有些比较差。因为这叫崔利斯,他有两个孩子,他经常在家里给自己的孩子大声读书。他就因为有这个经验,他就经常会跟那些孩子聊聊书,书是怎么回事。发现阅读成效比较好的班级,他们通常会采用大声给孩子读的办法,老师大声给孩子读,另一种办法叫持续默读。这两种办法,他是经常会在一个好的班级里面出现。因为他对这个问题就开始感兴趣,就查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查了各种各样的报道。发现曾经美国政府就为了改变整个国家的阅读状况,投巨资去做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最后有一个报告叫做成为阅读大国。这里面就非常强调,大声为孩子读书,就是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唯一的而且重要的办法。这个报告只在很小很窄的圈子里,很窄的专业圈里面,教育圈里面,这个报告让大家传阅一下。崔利斯就自己在1979年的时候自费出来这本书。就是《朗读手册》这本书,朗读就是大声读出来。因为英文在单词的翻译上,这个朗读是这样的意思。他开始是自费出版后来被企鹅出版社买下版权。



主持人芬芬:这就算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林晓旸:另外一种方法是持续默读,持续默读的办法就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在家庭或者在学校,时间不用长,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图书。然后老师或者家长跟孩子一块儿来读,而且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这两种办法,如果是能够坚持下来,事实上孩子要喜欢上阅读,基本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投入是家长、老师精力上的投入,关注上的投入。

主持人芬芬: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难道就是那么简单的为他大声朗读或者是陪着孩子一块儿去找他感兴趣的书?这就行了吗?

林晓旸:如果简单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这里面是这样的。咱们会经常看国外的电影,看到很多家庭,比如说在休闲时间,业余时间,家庭一块儿来读读书。你看咱们看那个电影司空见惯,看得很多。这种办法是这样的,这种办法它的最主要的精华在哪个地方呢?我倒可以借用一个《小王子》里面的一段话,《小王子》有一段遇到狐狸,狐狸就跟王子说,请小王子驯服它,这个狐狸就跟小王子说,你最好每天固定的按原来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来,我从三点开始就开始有幸福感就上来,时间越临近,我的幸福感就越强烈,等到四点我会坐立不安。这种形式还是需要一种仪式,小王子问,什么叫仪式?那个狐狸说,就是让某一天和其他的任何一天有所不同,让某一个时刻跟任何时刻有所不同。就是仪式,这一种是被人们所淡忘的一种仪式,其实是这样的。他这里面就是他为你描述了这是一种仪式的形式,人是一种仪式的动物。比如说我们这两种办法里面,等于说最需要的一种就是读书就是需要用一种仪式的办法来启动。你比如说,我们说大声为孩子读书,也不是说,每天找一两篇读起来没完。我们建议是家长每天最好拿20分钟或30分钟,比如在睡前或者是在什么样的休闲时间给孩子来读。

在这里,给孩子读的时候,你就等于说孩子到那个时间就会准备好这种心情。比如说睡前,你知道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他是一个躺,很多家长让孩子睡觉,都会觉得很难。如果你固定用一个办法说,到时候了,咱们现在读读书,读完书了,咱们就可以睡觉了。这种形式等于会让他保持下来。那我们一再的跟家长说,我说如果你坚持三天给孩子读书,就是大声给孩子读书,坚持三天下来,他会变成一种习惯。就是到第四天,你要不讲,他都会觉得有点不太习惯。

主持人芬芬:就是说,对于孩子的阅读的培养,只需要三天的时间。

林晓旸:还没有完。你如果坚持三个星期,会变成他的一种生活惯性。比如说到第四个星期不再讲,他就会觉得生活上少了一块。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不管多大,你要坚持给他读到三个月,那也许这个孩子就变成一个终身热爱阅读的一个终身阅读者。这种事情,很多人是这么去尝试的,而且是非常有成效的。另外一种就是持续默读,它也是一种仪式的东西。比如说在美国做持续默读的方法,就是整个学校,校长就要求,比如说在下午放学之前,要求全校把进来的电话给掐掉,把手机关掉,谢绝各种来访者。全校从校长开始做起,老师开始做起,大家一块儿来读。这样的时间持续一段时间,事实上孩子在中间就得到一种调整。也可以说,它就变成一种习惯。那么我们说这个大声读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在理解孩子读书的问题,往往理解成,孩子读书的问题。如果你要大声为孩子读书的话,事实上,这就分大声为孩子读书的人和听的人,孩子是听的人,变成一个三角关系。这个听的人和读的人,就是这一块,听的人和读的人在共享这个阅读对象。

主持人芬芬:并不是单一的孩子去看一个作品,而是读的人也在和孩子分享。

林晓旸:日本的绘本之父叫松居直志先生,他描述大人给孩子读书,因为孩子可以抱在怀里,等于说你给孩子读书,展示那个画面,孩子就像在看一幕独幕剧,你就像在说台词,孩子就跟着你一块儿,把这一幕剧看下来。事实上大家都是一块儿在欣赏这一幕剧,而且因为对这个幕剧越了解,越深入,彼此之间就有一种情感上的投入,情绪上的投入,精力上的投入。事实上,这样已经突破了,原来一直都在认为说,孩子阅读问题就是孩子跟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不是。

主持人芬芬:是一种三角关系。

林晓旸:不仅仅是一种三角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再进一步延伸。书从哪里来,这个书要放在孩子跟前,要放多少量,等于说从哪个方向,怎么分的。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借用一下生态学的观点。它是这么一个理论,它是研究生物跟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阅读也有点类似这种关系。比如说你家庭有阅读氛围,那孩子就是启动这种阅读会变得很简单,很容易。如果这个家庭没有阅读氛围,就是父母老是在玩或者是打麻将或者是有各种各样的爱好,那么孩子自然而然这种阅读的兴趣要淡薄一些。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环境。同样的,比如你在一个班级,这种班级都是属于在阅读上,老师也推崇,整个学校环境也有要求,那么自然孩子就在这方面有自我约束,就会在这方面关注得多一点。事实上,这种阅读问题就不仅仅是说孩子的一个问题。这个环境的图,是这个图,这叫阅读循环圈,它是这么一个概念。读书不仅仅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要读书,不完全是这样。这是英国的一位学者提出来的,你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从选书开始,就是你这个书要在读之前,你就需要去选书。

主持人芬芬:选书已经开始了你读书的过程了。

林晓旸:咱们从小到大看过那么多书,你遇见过那么多书,但是这些都是你花十到五分钟的时间翻一翻看一看,你可以决定你读还是不读这本书,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阅读。在阅读的原理上,这么一种读法叫做检视阅读。这个检视阅读的原理是花十分钟或者五分钟的时间把作者、目录,整个内容提要看一下,决定你要不要坐下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这个过程在读的时候,事实上读完以后,不是读的终结,读完以后,事实上可以有一个对书的反映。比如说我喜欢这本书或者不喜欢这本书。有些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那么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就是有指导层在从中起作用,那么就是从选书开始,事实上开始参与孩子阅读。事实上参与和引导孩子一块儿在选书上,做一个共享型和合作型的操作。到孩子读书的时候,事实上,他要观察孩子的反映,不仅仅是这本书丢给你了,你去读,读完以后再说。甚至在有经验,尤其是有经验的阅读者,他会评估这个孩子读书的应该有什么样的反映,他会期待这个反映。在这个书读完以后,他会做一种交流。我们家孩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上学路上要接送,正好他跟他的朋友在一块儿聊这个书里面是什么回事,电影版是什么回事,实际上就是阅读的一种反映。我们有一句话,读书不聊,等于没读。你发现人家读到的东西跟你读到的不一样,一下子就扩充了你对这个书的深度了解和广度的了解。一旦你开聊以后,你会发现,如果是特别喜欢这个作者,或者是你特别喜欢这种主题的时候,因为你通过聊以后,你会发现,这个领域还有更宽的,这位作者还写了其他题材的书,等于说又带动了你再一次良性的选择。等于说又回到选书的位置,就是这么一个良性的循环。

主持人芬芬:刚才您也说到,孩子对于书本的反馈,有非常积极的,也有非常负面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如何去洞察得到,孩子的这种反馈。除了您刚刚所说的,孩子可能看了这个电影,看了书以后,他们都会讨论作品,这肯定是一种良性的反馈。那么不好的一些反馈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林晓旸:这个是这样的,刚才讲到两种方法,两种原理式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可以讨论一些现状,现在目前阅读的一些现状。这些阅读现状,如果把这些现状搞清楚了,事实上会有助于怎么样启发孩子,甚至让家长来参与。我们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用讨论。事实上,这个问题确实从观念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很尖锐,矛盾很大。事实上,有交流的,也有冲突的方面。事实上,在这个方面,第一,叫做为什么读;第二,读什么;然后才有怎么读的问题。在这个为什么读的问题,通常是这样的。通常在传统的家长在理解给孩子阅读问题,传统的会认为给孩子读读书,是读点知识或者是文化,这一点其实并没有错。如果这个问题不要太狭隘,把这个问题放开,这个问题就不会受到量化的制约。比如说,就不会受到老问到底认多少个字,认多少个字就可以开始读书。其实真正喜欢阅读的孩子,如果开始喜欢,不一定要认字。如果一个孩子,你如果给孩子读书,坚持在给孩子读书,那孩子不认识字,他也可以喜欢上读书。这个坎儿可以这么来迈。实际上在考核阅读的成效上看的话,阅读要取得成效,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识别。文本识别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能力。其实综合来看阅读的成效,还有很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目前这种课堂教学或者是大家理解的,就是现在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基本上就是文本识读的能力,你要把意思弄明白,这个段落大意,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持人芬芬: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林晓旸:一直都是这样的,就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办法。其实对于阅读的成效的考核,可以有更多的办法,比如说文学识别能力。这篇文章写得优不优美,那个写得漂不漂亮,你感觉舒不舒服。还有一种批判阅读能力,就是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里面的观点说得对还是不对,根据自己的经验。另外一种是个人和同理。因为他写的故事,也许这个故事跟他的生活故事多少有点相近,等于说他会进去体验,这种经历我没有经历过,尤其是现在图画书越来越多,这个图画书接近艺术品的质量的话,那有一种美感的欣赏能力。你读这本书,是不是享受了这本书。有很多种能力是作为一种阅读的效果。要把这个阅读要放开来读,就是为什么读书,我们在跟很多家长接触的话,因为另外还有一种在早期教育里,另外还提出来,多元智能,等于说通过阅读,提高你的空间能力,提高你的内省能力。为什么我们在强调读,更重要的是强调儿童的价值,儿童的文化。因为儿童是本来在他成长过程当中非常独特的,非常个性的。等于说这种独特和特性不要变成模式化。你希望以后,你这个孩子还没有多大,就希望他以后是博士后。

主持人芬芬:父母亲可能会认识孩子重复一条老路,而并不是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他本身独一无二的整体。

林晓旸:这个小孩在出生成长过程当中,这种出身环境都是不可拷贝,每个孩子都是非常独立的,当然在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要遵守孩子自由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刚才说的要承认儿童的价值观。

主持人芬芬:这个对于孩子的独立和孩子的尊重和阅读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林晓旸:这个涉及到后面读什么的问题。

主持人芬芬:是由孩子来做选择读什么,而不是由家长来选择。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林晓旸:尤其像现在这个社会,独生子女非常多,每个家长都是在学习,等于你在学习的时候,你就需要一种比较谦虚的态度,跟孩子一起成长。所以说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你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的,带有他个性的成长规律,你要作为一种观察和参与的形式,而不是你强加给他什么。这是要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么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我们觉得,目前的现状也需要多少要有一些改变。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最近出版商务周报做了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做了一次调查,做了孩子喜欢什么书的调查里面,孩子最喜欢的前五者,幽默故事,侦探小说,幻想小说,也包括女孩喜欢童话故事,也包括卡通漫画。这都是他们喜欢的一个内容。后来我又查了一下资料,因为98年有一次对北京市的调查,基本上这些内容都没有变化。基本上这7年的时间,孩子的喜欢没有变化。家长喜欢作文辅导,学习辅导,希望孩子先读这个,希望孩子再读读奥数,再读读经典名著。你的科普和名人传记,这个也是非常尖锐的一个对立,我们说前面讲过,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的问题,要解决的首先第一个观念问题,要尊重孩子。是这样的,就是说,并不是说家长提出来这些类型,这些品种不对,而是说,孩子他要求这些东西,比如说类似于幻想小说,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幽默故事,都是属于那种很好很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你强调给孩子,这些东西放在后面,优先考虑我们这个,这事实上就是不尊重孩子。

另外这一次出版商务周报做了一个统计,孩子常在读的书里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在孩子阅读的作者,中国和国外的,中国是鲁迅、巴金、冰心、老舍、杨文英、朱自清、郑渊洁,国外是安徒生、高尔基、雨果、莎士比亚、格林兄弟、罗林和托尔斯泰。如果简单的说,在儿童的读物里面,安徒生是1875年年去世的,到现在有130多年,在这130多年里,有很多为孩子创作的大师级的人物有很多很多,这个多的你都读不过来,但是从孩子调查的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一个非常了解,很贫乏的程度。我们觉得这个问题不在孩子,在大人身上,我们提出来,你大人也需要学习。因为在以往的年代,有很多这种东西,在能够开始读书,首先是要强调你赶紧认字,认完字以后,后面马上读的是经典名著,中间这个过程基本上忽略了孩子整个在成长过程中适合他成长需要和年龄段需要的一些很好的,很优秀的作品。这个作品应该是这么来看,这是咱们大人本身就缺乏的。如果你缺乏的话,你就需要去学习,去补补课。因为刚才我讲的阅读循环圈里面,如果我是一个有指导能力的成年人,你必须站在阅读圈子的前列。大人有优势,有过往的经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等于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在生活中学习,你会遇到很多很多孩子还没有遇到的问题。

如果说加强自己的学习,你是有很明显的优势的,如果你不去学习,那肯定是要落后的。那么如果是你去加强学习,那么你跟孩子采取一种合作、共享,事实上很多那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你像《长袜子皮皮》,如果一个孩子的童年没有《长袜子皮皮》的童年是一个缺失的童年,那是一种遗憾。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读到,长大之后读到,发现非常兴奋。这种童年可以让我们回归到童年的很好的作品。事实上这种作品还有更多更多。事实上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我们还是需要家长采取学习的态度。

主持人芬芬:首先尊重孩子,然后学习。

林晓旸:等于说你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态度,你自然而然你就知道该读什么了。所以说在给孩子读书的问题,不是说读什么书,就解决了,家长把书买过来放给孩子就OK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在阅读问题上能够有所长进。这是传统的一种办法,真正解决的办法是家长,作为大人,作为成年人要参与进来,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们也会经常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刚才也提到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想躲躲不掉,很多家长给我们打电话说,就说我们的孩子,我就想让我们的孩子赶紧认字,认完字以后,他读书就没问题了。

主持人芬芬:不用我去教他。

林晓旸:不用我去给他读了。这种想法非常迫切,甚至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都两岁了,我们隔壁家的孩子认了2000多字,我这个孩子就不爱认字。这个问题其实是这样的。我们觉得爱读书的孩子不能用是否能认字来考核。就拿我们大人来说,一般有文化的成年人,一本书拿起来,大概90%以上都认识,但是你不愿意读,你会选择你喜欢读的。那么这个就很明显,而且现在在整个的社会环境里,比如说,你在坐公共汽车你去看,到候车室,很少能看到抱着大部头在读书的人。在候车室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能够认字的人,在文化上没有问题,为什么大家不端起书来读,问题是启动他是不是爱好阅读的问题。我们觉得说,如果是在认字的问题上不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了。认字的问题可以放掉,不要考虑,因为你想一个三四年级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很差,但是认字不会有太多问题。咱们整个的教育体系设计下来就是醍醐灌顶的强化你文本识别的能力,这种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让你完成。提前完成没有任何好处,而且提前完成有可能会影响你阅读的兴趣。因为很早的认字,很早家长就说,这本书的字都认识,大声为孩子读书,这个听起来没有技术含量,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大声为孩子读书,如果你深刻理解问题,这种大声为孩子读书是带有体温的读书。大人带着孩子在读这本书,在享受这本书,孩子事实上在享受跟你大人在一起的时间。这种时间是很宝贵,很难得的。你想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十几岁,如果再跟你靠在一块儿读书,这时候已经很难得了。其实对大人,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我们一再说,大声为孩子读书,坚持给孩子读书的越早越好。为什么呢?如果孩子更小一些,比如说他很小的时候,你给他读一些有韵律的书,他即使不会说话,但是会按照你的原音和节奏跟下来。他不是在享受书里面的内容,而是在享受这种气氛。这种气氛相当于是深深的扎在他的心里面。可能这种幸福感会伴随他终身,一般到3、5岁的时候,一般读书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说了解这个故事,了解意义。他多少已经逐步受大人所影响,带有功利性的方向去走,享受性的成分开始减弱。一旦到学龄前,其实到那一段时间,孩子一般会面对一个十字的压力,这个压力很大,即使家长没有要求。事实上,这一阵是最难受的一阵,我们觉得在孩子阅读里面,在这个阅读过程里面,有两个坎儿,第一个坎儿就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事实上他的身体在长,然后再认识再多的字,因为他的生活经历有限,可能他就不理解这个字。哪怕每一个字他都能读出来,他不一定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个过程是他最彷徨,最痛苦的。家长认为,这个字你不认识,你怎么能不理解。往往会认为这本书是你很容易接受的事情。事实上是相反。

等到中高年级以后,很多人都会读书,你看字都能读通,但是你想,理解的程度明显拉开差距。因为这个拉开差距就是跟积累有关系,跟他的喜好有关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对书有喜欢,有不喜欢。这个年轻段的孩子会选择特别符合他自己个性的书。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孩子,通常的孩子都是在一种浅阅读的状态。啊槛坎儿如果没有进入一种良好的阅读循环圈,会在书和人的感应的过程会永远停留在这种程度上。现在有很多大人一辈子都没法儿读一个20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是因为这个过程他没有过渡,他只能读一些杂志或者是短篇的,读一些很快就能读完的。

主持人芬芬:这是因为他儿时就没有培养好人和书之间的关系吗?

林晓旸:等于是第二个坎儿,人跟书能够交流,人能跟书能够感应,自然而然会找更多跟他有感应的书,他喜欢的书。这一段,他已经表现出他跟书已经有平平的关系,我离了你也可以。很多人即使上了大学,他们读完大学,甚至读了比较高的学历,他可能也不喜欢读书。关键也在这个地方。

网友:怎样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因为孩子有的时候在读东西的时候可能并不会那么专注?

林晓旸:这个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声给孩子读,表面看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际上你怎么读的,孩子下来就会怎么读。孩子有一种模仿能力,你读书是走马观花的读书,他自然而然就会走马观花的读,你读书是声情并茂,那孩子也会很受感染,这个问题是大人做起,而不是从孩子做起。

主持人芬芬:对于孩子不懂的东西,填鸭式的灌输,会不会对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林晓旸:主要是在孩子读的过程中关注不够,其实每个人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所谓不懂的东西往往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经验,就是如果一个很会给孩子选书,找书的家长,他不会找他心目中理解的稍微低一点的书,稍微低一点,孩子就会喜欢。稍微高一点,他认为应该的,孩子就会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这个主要还是基于对孩子的阅读状况和阅读反映的理解不够。另外说一句话,为什么你知道这是孩子不懂的东西,为什么要提供给他呢?因为作为一个有能力的成年人,你应该提供让孩子能够接受的东西。所以说还是大人的问题。

主持人芬芬:在这个过程中,您谈到了很多对于孩子的很好的引导,大声读书,然后跟着孩子一起来学习。至于对于孩子读书的这个效果的评估这方面的话,大人如何能够及时的看到孩子的反映?然后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引导方法呢?

林晓旸:有个最简单,也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就是跟孩子聊书。聊书不是考问,不是说,你都读了什么东西,大人应该可以回想一下,就是小的时候,你看电影看完以后,你觉得电影里面特别有趣的情节,特别感兴趣,甚至有些人物特别典型,你会去模仿,会跟小朋友一块儿做这种交流。如果你读书能够读到读完下来之后能够跟孩子做这样的一种交流,那这种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比如说你在模仿里面的一个角色,在说话这个腔调的时候,小孩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来,这是不用考试的。往往大人喜欢说,你读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这是要特别忌讳的,要防止出现这种状况。如果你作为一个大人,在跟孩子读书,你投入了,你自己会反映出来,你用你的反映带动孩子的反映,而不是你这样做一个考核者,书读完了,我是不是该考考你,这个事实上让孩子对阅读有一种恐惧心理。

主持人芬芬:干脆不读了,省得爸爸妈妈到时候要考我。

林晓旸:有些孩子采用你问我什么,我不答,或者是你问我什么,我不知道。对于家长来说,是两个词,一个是合作,一个是共享。

主持人芬芬: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大人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网络。可能现在很多爸爸妈妈们,他们自己上网的时间远远大于他们阅读的时间,甚至是他们在上网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去顾及书本的阅读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是不断的慢慢学会上网,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在网上看书或者是看一些其他的内容,而忽视了阅读时间。在这个过程里面,如何平衡书和网络的关系?

林晓旸:其实这个问题通常也会讨论到的大问题。今年可能没有时间去展开,但是我们觉得,如果对于学龄前更小的孩子来说,读图画书,读插图多的书,那是跟家长一块儿读带有体温的书。我们觉得,网络电视业是一种大阅读的概念。比如说读完一本书,正好放一个电视剧,正的可以去看看。甚至你读完这个书,比如说写到哪个环境,你可以走出去,就可以去看看,可以去体会。但是我们在推崇的,在小一些的孩子,是带有提问的阅读,让他贴着你,跟你一块儿阅读。再大一点的阅读,任何一种流媒体都是带着你,比如说你觉得哪个段落或者是哪个画面是值得你欣赏的,你会停下来,慢慢品尝,这样的一种阅读叫做主导型的阅读,而不是被动型的阅读。阅读这种主导跟被动是有明显的性质上的区别。

主持人芬芬: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可以选择的,像这种书本式的阅读是自己主动的,而你其他媒体上所接受到的知识都是被动的。

林晓旸:比如说这一本书,同样有一个动画片,它是不一样的,动画片的画面结构会变得很简约,但是到了这本书的时候,细节就非常丰富,就让你流连忘返,在这一页会读完。事实上,在动画片里,一桢一桢走下来,即使很好,也不可能很好的欣赏,因为它有一个成本制作的原因。从比较高质量的角度阅读的角度来说,还是纸质阅读。

主持人芬芬:两种相辅相成,这样可以更进一步促进。今天的时间就到这里了,您是不是要跟我们众多的家长朋友给予他们一些很好的建议或者是忠告?因为暑期很快要结束了,在这样一个假期里,爸爸妈妈们可以做到什么?您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

林晓旸:其实有一个石头汤的故事,说有三个和尚从山上走下来,山上有一个村落,离这个比较远,几个和尚往那边走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个村庄饱受了战争和灾难,甚至村里面的村民彼此之间都相互不相信,他们也不相信陌生人。这三个和尚到那个村口以后,这个村口的门是虚掩的,他们进到村里以后,就挨家挨户敲门,没有人回应。有一个老和尚就说了,他们可能不懂得幸福,他们就把随身背的锅拿下来,然后放了一些石头,然后端上水就开始烧了。一个小女孩就出来了,问他们,你们要煮什么呢?那个小和尚就说,我们要煮石头汤。那个小女孩说,煮石头汤?然后那个老和尚说,如果锅能大一点,这个石头汤就能更好喝,然后这个小女孩就回家找了一个更大的锅。然后他们就找了石头放到这个锅里。村民很好奇,怎么还有煮石头汤的?然后那个老和尚说,这个汤里如果能放上胡椒粉或者是一些盐,味道就会更好。然后那个秀才说他们家,就回家拿了胡椒粉和盐放在里面。那个老和尚说,如果这个汤里能放点胡萝卜,这个汤就会更好喝,然后那个裁缝就说,他们家有胡萝卜,然后他就回家拿去了。村民们对这个石头汤都很感兴趣,然后就回家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过来了。然后那个汤咕噜咕噜煮起来了,结果整个村里从来都没有这么热闹过,各家各户把自己吃的肉和主粮在打谷场上摆开来,大家一块儿来吃,大家很高兴。到了很晚,他们又唱,又聊天。结果很高兴,到夜很深的时候才回家。

到第二天,三个和尚要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就围过来跟他们说,非常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欢乐。老和尚最后说了一句,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我们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实际上就是播种这颗幸福的种子,播种幸福的种子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

主持人芬芬:谢谢林老师作客,最后的故事也是道出了人生的哲理,非常感谢您给我们讲了有关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我相信也对我们父母亲会有所受益,再一次感谢您!谢谢网友!

林晓旸: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合肥悦美阅读指导中心   皖ICP备19007624号-1

GMT+8, 2024-5-2 08:06 , Processed in 0.0970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