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美书屋·少儿图书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35|回复: 0

读《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5 10: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不是郭初阳、蔡朝阳等一线教师的努力,我至今还未曾体味到我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些教材竟然是如此的败坏不堪。如果不是读完《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我也将一如既往地继续给周围的朋友称道着其中的篇目。但是,当我读完《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之后,我的观念可以以三百六十度拐弯来形容。

儿童时代的训诫,除了父母亲友之外,最多的应该是来自学校教师的课堂,且对人生的认识有着无可比拟的遗留和传播。而作为教师使用的教材,无疑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无可比拟的传播力。记得我从读小学开始,一直要求我们背诵每一篇学过的课文,且需要按照教师教授的理解来应付铺天盖地的考试。如此往复循环,无论价值观、常识的对错,我们都要全盘接受并牢记脑海。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却被空洞的说教所替代,并要求耳熟能详,甚至被要求实践之。

在民国,公民教育基本在中小学时代就已经基本完成了。而放眼四九之后,中小学阶段基本为意识形态所垄断,从教材到课堂,弥漫的皆为浓厚的意识形态灌输。为满足一定程度上的意识形态灌输,教材必然是工具之一。而为了配合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的编制也在一定程度,甚至极大程度上,进行了删改或者编造事实,捏造史实。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基本像是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将教材所说和教师所言统统灌进自己的这个容器之中。而至大学,也很难摆脱昔日的灌输带来的阴影。这就使得极大部分的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基本成为一大批无法独立思想、独立判断、独立审美的思想被奴化的学生。而在从小学就开始的耳濡目染之下,无艺术、无思想、无精神、无想象力、无创造力,甚至无常识的学生只能漂浮在无根的现实欲孽之中,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早已成为事不关己的冷漠和井水不犯河水的隔阂。而年龄越大,越是顽固不化,越是拥有致命的自负,就越是无法转变自小接受的观念和价值观。所以,排毒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的世界,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如果儿童自小就接受大人强制捏造出来的那一套思维方式,无疑使得儿童的创造力、审美力和判断力在全盘接受之下变得极度扭曲。更可笑的是,这一套塑造方式竟然在六十年以来不断地被称颂、被推崇。康德在《论教育学》中说:“没有什么比儿童那种早熟的故作端庄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可是在中国,少年老成却是一种被极度褒奖的资本。这就使得很大部分的儿童会在不自觉中去追求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或者圆滑世故,这无疑使得儿童的童真被过早地扼杀,无怪乎孙隆基先生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杀子的文化”。《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从小学语文教材开始清毒,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童真是创造力的最佳形式,挽救童真即挽救社会创造力,即挽救社会的未来于即时。

当然,《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不仅仅着眼于批判,而更立足于一种创立。郭初阳、蔡朝阳等人在批评之余,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点评之中,无处不在地指出该如何去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表达,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形式修饰而愈加坦直地展露自己的思维及情绪,”而不是如教材所写、教师所言的那种固定答案。孩子需要的是一种优美的思维状态、一些纯真善美的判断模式、一些美好的表达和一些温暖欣悦的体验模式,而不是一种事先就已经预设好的判定思维。这一点,该书《必须假定有一个理想的精灵》一文阐述得非常的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点评之下得出的结论: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比如,郭初阳经过查阅史料之后发现,《陈毅探母》一文完全是捏造而无任何史实的。如果不是出于某种目的的灌输,又怎么会让如此荒唐的课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呢?难道是为了鼓励我们从小就学会说谎吗?再如经典的缺失,难道古今中外的浩瀚文林之中,就找不着能够令教材编撰者认可的经典文章吗?这正如蔡朝阳所说,不是出于对中外经典的无知,就是为了别有用意的思想灌输。而儿童视角的缺失,使得儿童的逻辑变得混乱不堪,儿童天真的奇思妙想就在无形之中被阉割得烟消云散。这些习以为常的“虚假的真实”和“善意的谎言”,在教材、课堂和应试教育的互动之下,不经典、不天真、不快乐和不真实势必使得儿童从小营养不良,使得公民教育的萎缩和缺钙化。即使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也迟早会对公民的认知和情感埋下难以拔除的隐患。在预设的价值观念和灌输的意识形态之下,儿童过早地且极易地被捏造成服务于既定目的和意识的容器,造成思想的混乱和价值的模糊。

教科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编撰是一个社会自我认知的投射,也是这个社会文化主张的表征。而小学教材,无疑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最底下的底线。如果小学教材就如此不堪,再推而广之,无疑于受教育者、于社会有百弊而无一益。所以,《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得到媒体的关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议,也就显得十分正常了。因为,谁也不想将注满三聚氰胺的牛奶灌进自己心爱的孩子嘴里。对虚假的敏感,有助于我们破除谎言,从而建构起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等等,也就更好地建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虚假虚伪进行批评,是对孩子的一种拯救方式,也是对社会未来的拯救。鲁迅早就提出过“救救孩子”,但是一直没能得到真实的实践。小学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根基,如果连根基都如此错讹不堪,又如何用文明来说服我呢?
转载自豆瓣萧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合肥悦美阅读指导中心   皖ICP备19007624号-1

GMT+8, 2024-3-28 21:09 , Processed in 0.1065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